“河长制”要来了,江河大省的湖北其实早已动起来!
今后,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党委或政府“一把手”将有一个新头衔:“总河长”。根据11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在部分省区市近十年实践基础上,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的“河长制”将在全国推行。
实际上,湖北在推进“河长制”工作方面已经迈开了步子。今年12月5日,湖北省水利厅在武汉召开全省河湖体制创新试点工作座谈会,推动“河长制”的组织实施工作。
什么是“河长制”,它对助推河流生态保护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湖北在探索“河长制”时都想了哪些招?一起来看一下。
“河长制”什么时候能建成?
《意见》提出河湖管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区域。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行河长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抓紧制定出台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安排,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
哪些人能担任“河长”?
根据《意见》,我国将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总河长,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湖设立河长,由省级负责同志担任。
各河湖所在市、县、乡均分级分段设立河长,由同级负责同志担任。
“河长”的工作怎么考核?
《意见》强调,要强化考核问责,根据不同河湖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县级及以上河长负责组织对相应河湖下一级河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规定追究责任。各省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每年1月底前将上年度贯彻落实情况报党中央、国务院。
“河长制”八大亮点
党政一把手管河湖
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各级河长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考核问责,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多头管水的“部门负责”,将向“首长负责、部门共治”迈进。
坚持问题导向、因河施策
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河湖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北方有河皆干,南方有水皆污”的说法,虽然失之夸张,但南北方不同的水环境问题,确实要对症下药。
社会参与、共同保护
拓展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意见》还要求建立河湖管理保护信息发布平台,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河长名单,在河湖岸边显著位置竖立河长公示牌,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民间河长”“企业河长”“百姓河长”将大有作为。
部门联防、区域共治
各级河长牵头组织对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破坏航道、电毒炸鱼等突出问题进行清理整治,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对跨行政区域的河湖,要明晰管理责任,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实行联防联控。江头江尾“同饮一江水”将不再是梦想。
岸线有界,不得围湖
严禁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对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近年来不时见诸报端的“圈湖盖房”、侵占河岸、湖光私用等行为可以休矣。
综合防治,管住排污口
排查入河湖污染源,加强综合防治,严格治理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港口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同时,因地制宜建设亲水生态岸线,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实现河湖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
抓住重点生态保护区
推进河湖生态修复保护,强化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加大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保护力度,对三江源区、南水北调水源区等重要生态保护区实行更严格保护。同时,积极推进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让保护河湖生态者“吃亏”。
两年之内全面建立河长制
《意见》提出,到2018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目前,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海南8省市已全境推行“河长制”,16个省区市部分实行“河长制”。两年时间,弹指而已,各地须只争朝夕。
延伸阅读
湖北是江河大省,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全省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230条,全长逾4万公里。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232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623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61条,是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
随着江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域开发与生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江河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强水生态治理保护已迫在眉睫。
12月5日,湖北省水利厅在武汉召开全省河湖体制创新试点工作座谈会,推动“河长制”的组织实施工作。
会议要求,各地要主动作为,抓好“河长制”组织实施工作:
勇于担当搞好工作汇报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主动向党委、政府领导汇报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有关部署要求,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契机,切实履行好河湖管理保护的主导责任。
摸清现状制定目标任务
组织力量对辖区内每一条河流开展地毯式排查,对每一条河道的信息要登记造册,落实“一河(湖)一档”户口本,建立“一河(湖)一策”,明确整治路径、目标和时间节点,抓紧编制治理规划和方案,实行挂图作战。
2017年底前,要建立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任“河长”的省、市、县、乡四级“河长”组织体系,河长制覆盖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管护机构、管护职责、经费渠道、管护标准、考核制度制度机制基本建立。
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方案
各地要抓紧研究提出本地河长制实施方案,明确总体要求、工作目标、组织形式、主要任务、监督考核、保障措施等。
试点推动继续辐射引领
担负国家级、省级河湖长制试点县市(区),要继续开展各级各类试点,积极为全省探索提供可学习借鉴和推广的做法经验。未开展河长制的要采取走出去学习考察借鉴等办法,因地制宜谋划本地河长制工作,力争行动快、标准高、出成效。
2015年6月,省水利厅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确定潜江市、仙桃市、夷陵区、宜都市为省级第一批“河长制”试点县市,正式启动我省“河长制”试点工作,要求通过3年时间于2017年底前完成试点工作,为下步全面铺开“河长制”打基础、作示范。这些试点都想了哪些“招”,一起来看:
潜江市
潜江市出台《关于建立河(湖)长制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全市市级、镇级、村级重点河渠,分级确定河长,建立各级政府主导、水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河渠良性管护机制,对境内25条市管河道实行河长制,落实了管理员、管护员和保洁员三级管理制度和巡查监督制度,探索建立了行政与市场相结合、市场托管和综合管理模式等3种管理模式。
完成了市管25条河渠的确权划界和办证工作,并勘测汇编了“一河一档”,实行挂图作战。
建立了河长、河段长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市级河长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出台考核办法,实行履职保证金制度,严格在年终考核时兑现,保障了河长制的有效开展。
仙桃市
仙桃市围绕“河湖连通、水润仙桃”治水理念,印发了《仙桃市“千河”保护行动方案》,成立以市长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河长制领导小组,对市、乡河长职责任务、考核办法进行了具体明确。
对市管22条河道实行“一名领导,一个联系部门,一个工作专班”;水务局实行“一名班子成员,带一个责任科室,对口市级河长包挂一条市级河道和一个镇办”,对试点河道建立了“一河一档、一河一策”,设立了河长公示牌,并在排湖电排河、排中河、杨林尾电排河设立了3座大型宣传设施,为实施河长制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市、镇、村信息平台,采取聘请信息员形式,对河道实行动态化、经常化管理,以保证工作实效。
夷陵区
夷陵区研究印发区领导联系河道“区级河长”、部门联动、经费保障、考核办法等机制文件,对行政区内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32条河道全面实行“河长制”,构建“区级河长+镇级河长+村级河长”组织体系,建立“一条河道、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 “五个一”工作机制。
河道显要位置设立了河长公示牌,重点河道还设立了“党员河道管理责任段”公示牌。同时,积极推行管护范围的四界保护,即划定水利三线(河道岸线、水工程界线、水源保护区边线),划定开发三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划定养殖三区(畜牧业宜养区、限养区、禁养区),划定水保三区(重点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
大力推行“河长制+网格制”管理模式,将“一河一档、一河一策”整合到夷陵数字水利信息平台,实现河道管护常态化、网格化、规范化。
宜都市
宜都市印发了河长制实施方案,成立了河长制领导小组,对境内28条重点河流实施了河长制,构建了市、乡二级河长组织体系,对部分重点河流安装了“河长”公示牌。
报批成立了大溪河、九道河、渔洋河三个流域管理处,保证重点河道有“河长”巡河,有部门联动截污治污,有管理机构和保洁人员日常养护,以及各项追责问责措施督促到位等,境内重点河道管护工作基本实行无缝对接。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市(县、区)大胆探索,不仅创新了一些符合我省省情、水情的河道管护体制机制的做法经验,而且还辐射带动了省内部分市(州)。十堰、宜昌、恩施在学习借鉴省级试点县市成效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全面推行实施“河长制”。
据省水利厅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省有727条河(渠)流实施河长制,公示了各级“河长”,落实了管护措施。
其中,潜江25条市管河渠、仙桃22条市管河渠、夷陵32条河流,宜都境内28条河流实施河长制;未担负试点任务的恩施254条、宜昌390(含夷陵、宜都)条、十堰36条,这些河流水质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有效修复,受到社会各界肯定。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件原文
来源:新华社、湖北省水利厅 编辑:何习文